欢迎访问 城市管理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策解读

财政政策加力促经济回升

时间:2024-09-10 00:28:58 作者:佚名来源:中国政府网

  

  近日,财政部发布《2024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财政运行总体平稳。《报告》提出,下一步,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配合,提升政策实施效能,推动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今年以来,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报告》披露,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9万亿元,同比下降2.8%,主要是2022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缓税在2023年前几个月入库抬高了基数,以及2023年年中出台的4项减税政策对今年财政收入形成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拉低了收入增幅。扣除上述特殊因素影响后,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可比增长1.5%左右。

  各级财政部门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力度,保持必要支出强度,适当加快支出进度,全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资金需求。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主要支出领域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7万亿元,增长4.2%;教育支出2.03万亿元,增长0.6%;农林水支出1.15万亿元,增长6.8%;城乡社区支出1.05万亿元,增长8%;住房保障支出3973亿元,增长2%。

  “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实现可比增长,国内消费税增长6.8%,反映出我国内需得到持续释放;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稳中有增,与一般贸易进口增长态势基本吻合。支出方面,社保、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民生财政支出得到切实保障,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向基层倾斜。”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表示。

  同时,组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做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工作,截至6月末已发行2500亿元,支持办好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中的大事要事。督促指导地方用好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上半年已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49万亿元。

  “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科技类中小企业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等举措,体现出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系统集成。”白彦锋说。

  对于下半年财政收支运行形势,专家认为,后几个月,随着宏观政策落地见效,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再加上特殊因素影响逐步消退,将对财政收入增长形成支撑,预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将平稳增长。

  下一步,财政政策如何发力?对此,财政部表示,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推动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方面,《报告》提出,加力支持“两新”工作,统筹安排和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通过增规模、降门槛、扩范围、简流程,优化设备更新支持方式;通过增强地方自主权、发挥地方创造力,支持地方提升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力。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优化和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

  白彦锋认为,要加快建成覆盖财政重点支出领域和重点工作的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加强绩效评价、考核和结果运用。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报告》提出,统筹好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省负总责、市县尽全力化债,逐步降低债务风险水平。加强融资需求端和供给端管控,强化政府支出事项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金融机构融资业务,阻断新增隐性债务路径。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机制,加强跨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应用,加大协同监管和追责问责力度,坚决遏制化债不实和新增隐性债务。

  “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重要任务。”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认为,要推进地方政府债务规范化管理,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行了重要部署。《报告》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建设美丽中国五方面,加快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要坚持先立后破、守正创新,通过提高预算管理完整性、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推进消费税改革、完善增值税制度、改革完善财政体制等举措,强化财政对高质量发展的激励约束。”白彦锋说。(记者 常钦)

  


原文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9/content_697315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交通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市管理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市管理网 w.csgllb.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107

联系电话:010-56019687、010-53385910,监督电话:1561185206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jiaotongfzdyzx@163.com    客服QQ:2569439875 通联QQ:307298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