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现新属种恐龙“百年鸳鸯龙”恐龙家族再添新丁
时间:2024-12-06 00:07:31 作者:佚名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11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作为中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内蒙古又发现一新属种恐龙——“百年鸳鸯龙”,恐龙家族再添新丁。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3年多的研究成果,具有世界意义。
“百年鸳鸯龙”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其化石发现于2021年。据介绍,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2021年在阿拉善左旗毛儿图——大水沟野外考察点发现了两具较完整且紧邻的恐龙骨架化石。在之后3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联合开展了野外调查,经过采集、修复、CT扫描重建、激光扫描等研究,发现两具恐龙骨架化石来自1亿多年前的白垩世早期。由于该化石标本中包含两个较完整且紧邻的个体,故以“鸳鸯”作为属名,种名“百年”则是纪念窃蛋龙类恐龙命名100周年。
经研究,“百年鸳鸯龙”形态学特征组合区别于其他已知的窃蛋龙类成员,代表了一个较小型的窃蛋龙类新类群。在此之前,大部分已知的窃蛋龙类都来自于晚白垩世,而早白垩世的种类比较少、分布也基本局限在辽西地区的热河生物群。这次发现的“百年鸳鸯龙”,为早白垩世窃蛋龙类增添了新的成员,并扩展了早白垩世窃蛋龙类的地理分布。
“百年鸳鸯龙”体长不足1米,属于小型兽脚类恐龙,是和鸟类亲缘关系比较近的带羽毛恐龙。在骨骼形态上,“百年鸳鸯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后肢很修长,被认为善于奔跑,但是后肢肌肉却不发达,它们可能又不太善于奔跑。“这样的特征组合看似矛盾,却和现代涉禽鸟类一样,‘百年鸳鸯龙’具有涉水习性。这个发现为我们了解恐龙的生态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证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郝明泽博士说。
除了骨骼之外,“百年鸳鸯龙”化石中还发现了胃石,表明它们像现代鸟类一样吞食小石子储存在消化道中,帮助研磨食物。目前,“百年鸳鸯龙”研究尚处在形态学研究阶段,头骨化石的骨骼特征还未完全显露。
“内蒙古是古生物化石资源大省,中国发现恐龙新种属近400种,其中内蒙古发现47种。目前,内蒙古有6处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建成了4个以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为主题的国家地质公园和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研究保护部副部长王姝琼说。
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发现,揭示了内蒙古大地亿万年来的变迁历程,也不断改写着生物演化的历史。
原文链接:https://www.nmg.gov.cn/zwyw/gzdt/bmdt/202411/t20241130_261708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9-30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专题讲座
- 2025-09-29全国政协办公厅 中共中央统战部 国务院侨办 国务院港澳办 国务院台办 中国侨联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 王沪宁致辞
- 2025-09-29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召开2025年干部任职、廉政谈话会议
- 2025-09-28丁薛祥同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共同主持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 2025-09-282025年度全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法规业务知识培训班在桂林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