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试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使用AI规定 试图弄清“允许”和“禁止”边界
时间:2024-12-10 21:48:57 作者:佚名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记者 黄海华
近日,复旦大学开始试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使用AI工具的规定。此前,复旦大学宣布从今年9月起,将在本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大课”。
一边是对使用AI工具的规范,一边是对AI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它们之间的界限是什么?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
AI是助力和赋能工具
AI是大势所趋,不可逆,但并不意味着任其无序发展。作为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该《规定》明确了“允许使用范围”和“禁止使用范围”。
“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是《规定》的逻辑起点。我们试图把‘允许’和‘禁止’的边界弄清楚。凡涉及原创性、创新性以及本科学段重点考察的能力时,就不得使用AI工具。说到底,AI是助力和赋能的工具,而不是取代人。”
正是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允许使用的原则是: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AI工具生成的内容不影响对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创新等能力的考察。
同样基于此,对于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算法(模型)框架搭建、毕业论文(设计)结构设计、研究(设计)选题、研究(设计)意义及创新性总结、研究假设提出、数据分析等体现原创性和创新性的工作,也禁止使用AI工具。
不是警示而是规范
“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察的重点,《规定》明确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语言是人类进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是一个核心能力,其背后是逻辑和行文组织能力,在国内外通识教育中都非常重要。”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鉴别“润色”了多少?又如何判断学生多大程度使用了AI工具?“虽然有一些相似度检测工具,但确实很难精确地去界定。《规定》反映的是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在塑造拔尖创新能力时,不能降低这一基本追求。”
谈及《规定》出台的初衷,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是警示而是规范”,为的是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使用AI技术,既防范学术风险,又推动AI工具在教育实践中的健康应用。比如,由于大模型水平参差不齐,AI也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因此,《规定》允许使用AI工具进行文献检索,但须确保所引用的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原文链接:https://www.shanghai.gov.cn/nw4411/20241209/2fcff0b16b7742e58c5c34ae02b6244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9-30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专题讲座
- 2025-09-29全国政协办公厅 中共中央统战部 国务院侨办 国务院港澳办 国务院台办 中国侨联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 王沪宁致辞
- 2025-09-29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召开2025年干部任职、廉政谈话会议
- 2025-09-28丁薛祥同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共同主持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 2025-09-282025年度全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法规业务知识培训班在桂林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