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城市管理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城市通讯

郑州活力新图景徐徐展开 秋日里的“银发跃动”

时间:2025-09-22 16:18:53 作者: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当秋雨吹散暑气,郑州的清晨与傍晚褪去了燥热,多了几分沁人的凉爽。9月是健康体重管理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主题宣传月,这份宜人的天气,成了老年人走出家门的“宣传标语”。

  老年人体育工作,是推动全民健身、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及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坚实助力,是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截至2024年末,郑州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88.1万人,占常住人口14.4% 。

  今年以来,随着河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出台、新时代“全国老年人体育银龄行动”志愿服务启动,郑州全社会积极响应。近日,记者循着城市街头银发族健身的步伐,走进这幅活力图景,读懂银龄运动热的缘由,透析政策与生活交织的温暖答卷……

  老有所乐

  街头巷尾的“银龄运动图鉴”

  清晨6点的人民公园,65岁的赵大爷双脚稳稳扎根,双手如拨云般划出“云手”弧线,指尖掠过晨光时,仿佛连空气都跟着慢了下来。“练了8年,现在抬手就有劲儿。”赵大爷收势时,额角沁出的细汗映着光,笑容里满是舒展。

  对赵大爷而言,太极不仅是舒展筋骨的方式,更能驱散退休后的空虚感,让每天的生活从“慢下来”的专注中找到规律,原本偶尔失眠、烦躁的状态,也在一招一式的沉淀中渐渐消散。

  这里锻炼的老人中,记者了解到,大多是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广场舞让他们从“守着家门等电话”变成“带着期待赴约”,而公园里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健身器材和优雅的环境是他们选择来此锻炼的关键因素。

  “跳舞不仅让我膝盖的老毛病得到缓解,更在跟姐妹们的彼此调侃、互助里,把孤独日子过得像‘姐妹聚会’。”广场舞队伍中,孙阿姨玫红色运动装在晨光里格外亮眼。

  碧沙岗公园则是“硬核”镜头的聚集地。“好!老李,下一个我来!”公园双杠区,64岁的曹大爷双脚离地,稳稳撑起倒立姿势,花白的头发垂落,脸上却带着少年般的得意。另一旁75岁的李大爷,引力带缠绕在单杠上,他时而背手旋身,时而展臂如鹰,动作利落得像一阵风。

  为了打造高品质“15分钟健身圈”,让广大市民可以在家门口轻松找到健身设施,近期,城市中许多地方的老旧健身设施焕然一新。中原区阳光花苑小区的篮球场加装了围栏,部分老旧运动设备也快速翻新。

  上午的时光永远是阳光花苑小区一处乒乓球台最热闹的时间之一。72岁的王大爷只要闲了,每天都会来打球。王大爷十年前查出腰椎间盘突出,医生让他少久坐,他就跟着老同事来打球。一开始连球拍都握不稳,现在能连续打20局不歇。

  “以前在家待着,看啥都烦。现在打完球浑身舒坦,晚上还能帮老伴儿择菜做饭。”他擦汗时露出手腕上的老年机,屏幕上贴着孙子的照片,“上周孙子来看我,说爷爷比去年看着精神,这比啥都强。”

  位于金水区花园路街道的“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总是人来人往。里面不仅有棋牌室、阅览室,还有一个专门的健身区,放着适合老人的健身器材。据介绍,这是郑州民政部门推进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一部分。

  从“改天见”到“楼下见”

  银发健康“新旋风”

  如今,不仅是公园广场,从社区里的智能健身点到健身房的专业设备,曾经“传统”的老年健身场景,如今充满了现代化的便捷与趣味,那些大家印象中年轻人的专属娱乐地,也渐渐拥抱更多银龄活动。

  清晨7点,68岁的张阿姨站在纪念广场的智能漫步机上,双手握住扶手,脚下缓缓发力,设备屏幕立刻亮起,实时显示步数、运动时长、消耗的卡路里,“看,刚走5分钟就烧了30大卡,比以前瞎练心里有数多了。”张阿姨笑着晃了晃手机说道,“如今扫个码就能绑定账号,每次练完数据自动存着,儿子在外地都能看到我的运动记录,还会提醒我别过量。”

  目前,郑州市在省体育中心、青少年公园、世纪公园、人民公园、奥体中心、纪念公园等地点已配建了一定数量的智能健身器材,下一步,郑州市将继续加大对智能健身设施的投放量,让市民健身更加舒心、满意。

  此外,记者了解到,相比大家印象太极拳、乒乓球、广场舞等传统项目,部分低龄活力老人的运动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态势。柔力球、匹克球等新潮项目兴起、走进健身房和年轻人一起“撸铁”、游泳已经成为常态。

  “老年健康”是必答题

  绝非是选择题

  老龄化速度在加快,郑州每年60岁以上人口都在以一定比例增长,越来越多的老人面临“空巢”生活,健康问题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对于老年人而言,健康是老人的“尊严底线”。河南瑞阳医康养集团有限公司王燕告诉记者:“对老人来说,能自己照顾自己,能跟别人交流,就是最大的尊严。而健康,就是这份尊严的基础,所以他们会主动融入各类健身圈,甚至许多人的爱好都是退休才学的。”

  此外,从疾病预防角度来看,河南作为人口大省,阿尔茨海默症确诊患者数量较多,约有90万老人被确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患者数量仍在持续上升。安阳地区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范仲鹏说:“老年人常运动能降低得阿尔茨海默症的概率,说白了就是帮大脑‘保持活力’。”

  “很多年轻人在外工作,没时间照顾老人,老人一旦生病,不仅自己受罪,还会拖累整个家庭。”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涛表示:“就个体而言,让老人保持健康,减少生病,是在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从宏观的角度看,老人的关注点从‘不生病’升级为‘高质量生活’,反映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社会也正在与时俱进,提供多元化的健康服务来满足这些需求。”

  多方共舞

  绘就“健康银龄”画卷

  场景方式“迭代”,各方力量“不止步”。随着老年群体对健身的需求从“有得练”向“练得好、练得爽”升级,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现有服务中的细节短板也逐渐显现——部分智能器材操作仍显复杂,难以覆盖高龄老人;不同社区健身点的器材功能同质化,缺乏针对性服务;健身数据与社区医疗服务尚未打通,难以为老人提供健康联动保障。

  对此,河南谷子益护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侯腾宇建议,可强化优化健身设备布局,充分考虑不同社区老年人口密度与分布特点,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可以加大社区健身指导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养与服务水平,针对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多发病开发专属智能健身课程。

  侯腾宇还建议,社区可以组织“亲子健身活动”,让年轻人和老人一起锻炼,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感情。“这有助于打破代际隔阂,营造全社会关注老年人健康的良好氛围,从文化层面提升老年人健身的社会认同感。”

  在认知健康领域,范仲鹏呼吁,老年人在锻炼前一定要做好热身,学习应对运动中的一切不适,尽量结伴健身。此外,政府要加大对老年期痴呆预防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同时,他建议,可以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开设“老年运动与健康管理”交叉学科,着力培养兼具运动训练学、老年康复学和预防医学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9月12日,2025年河南省健康体重管理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郑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民政部门也将会进一步积极配合,加强和改进基层老年协会建设,扩大“老年健身教练”队伍,不仅完善队伍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还会通过培训强化队伍专业能力;在组织活动与服务上,将持续联合街道、社区定期开展“健身科普课”,帮助老年人安全锻炼,熟练掌握更多智能健身设备;推出“老年健身健康档案”,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常健身老人建立健康监测台账,结合运动数据给予个性化健康建议,实现健身与医疗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王靖 何山

上一篇:郑州住宅小区老旧电梯更新提速

下一篇:没有了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交通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市管理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市管理网 w.csgllb.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107

联系电话:010-56019687、010-53385910,监督电话:1561185206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jiaotongfzdyzx@163.com    客服QQ:2569439875 通联QQ:307298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