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城市管理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国务院信息

黑龙江日报丨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万里兴安景色如画”答卷这样绘就

时间:2023-12-01 11:14:22 作者:佚名来源: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

    近日,大兴安岭地区荣获生态环境部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为何能获得这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先看一组数字:

  

      连续5年无重污染天气发生,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9.5%。

  

      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无劣Ⅴ类、黑臭水体。

  

      全区土壤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实现城乡垃圾、污水一体化处理全覆盖,人居环境整治走在全省前列。行政区域内漠河市、塔河县、呼玛县先后获得全国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蝉声不到兴安岭、云冷风清暑自收。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的大兴安岭,区内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数量和规模均居全省第一位。湿地面积153万多公顷,其中南瓮河湿地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岛状林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全区大小河流500多条,是黑龙江和嫩江源头,被誉为“龙江水塔”。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4.8万~5万个,比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高38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

  

      近年来,大兴安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统一,推动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书写了“万里兴安景色如画”的漂亮答卷。

  

      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抓手和重要载体,全面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崛起”强区战略,打响“六大保卫战”,吹响维护生态安全的“集结号”。以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为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在生态建设上谋求新突破,促进绿色经济再上新台阶,巩固提升七个生态主导型产业,加速推进“双寒”产业,打造中药材、绿色食品加工等低碳工业集群发展。

  

      大兴安岭积极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按照“一核三线五区”旅游空间发展布局,依托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冰雪、大氧吧等稀缺资源要素,整合鄂伦春、鲜卑祖源等少数民族文化,加快文旅产业集聚,促进“神州北极·大美兴安”旅游全要素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业态群。进一步扩大“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旅游名片的影响力,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双翼齐飞。

  

      今年以来,该地区强化顶层设计,科学擘画林区生态蓝图,以“领导责任、工作推进、考核评价、督导问责”四个体系推动工作落实,统领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建设,深入推动生态旅游、现代生态农业、寒地生物等特色产业健康发展。探索建立数字智慧生态文明平台,实现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监管和生态产品价值数字赋能,打造全国数字生态文明先行区。深度融入国家“双碳”目标布局,坚持林长、河长、田长“三长制”一起落,防火、保护、培育和治理“四个环节”一起抓,全力守护好这片弥足珍贵的森林资源,努力创造更多更充实的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踏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一新起点,大兴安岭正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八万里巍巍兴安最鲜明的特质、最靓丽的图景,努力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sthj.hlj.gov.cn/sthj/c111946/202311/c00_3168939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交通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市管理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市管理网 w.csgllb.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107

联系电话:010-56019687、010-53385910,监督电话:1561185206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jiaotongfzdyzx@163.com    客服QQ:2569439875 通联QQ:307298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