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警方公布4起打击经济犯罪典型案例
时间:2024-05-23 03:59:59 作者:佚名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4月4日,记者从省公安厅了解到,为进一步营造防范非法集资、传销等经济犯罪的浓厚社会氛围,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维护我省的良好经济秩序,近期,省公安厅公布了打击经济犯罪4起典型案例。
防范非法集资风险。王某、李某营注册成立西宁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虚构其公司在西宁市城中区中央商务区投资宾馆项目,并在超市、公园、广场等人群密集场所通过发放传单、赠送挂面、派发红包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承诺投资后可获得年化利率12%至15%的高息返利,非法募集资金135万余元后肆意挥霍。2023年3月,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法院判处王某犯集资诈骗罪,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5万元;李某营犯集资诈骗罪,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20万元。
防传销活动风险。不法分子马某等人打着深耕养老产业、服务老年群体的旗号,开发用于骗取财物的手机App,诱使他人注册成为会员并购买990元或7990元不等的“道具商品”,将发展会员数量和下线会员购买“道具商品”价值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鼓动用户大肆发展下线牟利。截至案发,已吸引超2万人参与,涉案金额达4600余万元。相关涉案人员后被抓获并被移送审查起诉。
防假币犯罪风险。耿某先后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多家商场、超市使用面值100元的假币购买小金额商品,以“百元找零”的方式非法获利600余元。办案民警将耿某抓获后,从其住处查获面值100元的假人民币230余张。后该耿因持有假币罪被海晏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0000元。
防合同诈骗风险。2023年5月,卫某某为谋取非法利益,编造挂靠四川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某工程建设项目并且担任该工程实际负责人的事实,利用伪造的工程中标通知书、投标文件、施工合同等资料获取信任后,与被害人签订了《工程合作协议书》,骗取其项目保证金及进场费36万元,全部用于个人挥霍。2023年11月,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判处卫某某犯合同诈骗罪,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责令退赔受害人36万元。
警方提示:非法金融活动范围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蛊惑性,群众要提高识别能力,预防上当。请广大群众和经营主体擦亮双眼、保持警惕、捂好钱袋。
原文链接:http://www.qinghai.gov.cn/msfw/system/2024/04/05/03004106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9-30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专题讲座
- 2025-09-29全国政协办公厅 中共中央统战部 国务院侨办 国务院港澳办 国务院台办 中国侨联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 王沪宁致辞
- 2025-09-29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召开2025年干部任职、廉政谈话会议
- 2025-09-28丁薛祥同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共同主持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 2025-09-282025年度全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法规业务知识培训班在桂林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