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城市管理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园林绿化

珲春市农旅融合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7-09 02:20:36 作者:佚名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

  

  近年来,珲春市立足资源禀赋,坚定不移走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在全域旅游蓝图的引领下,深入推进文旅农融合,推动乡村旅游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培育新兴业态激发乡村旅游动能

  日前,在珲春市英安镇双新村无拘客种植基地,一栋栋大棚整齐排列。大棚里一垄垄绿油油的草莓茁壮生长,一颗颗草莓色泽鲜红、个大饱满,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前来采摘的游客三五成群、穿梭其间,享受采摘带来的乐趣。

  休闲采摘游只是珲春市积极培育新兴业态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珲春市精心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游、科普研学游、民俗文化游、乡村休闲游等特色生态游览模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珲春市依托乡村特色,开展“新年祈福节”“采摘节”“冬捕节”“农民丰收节”“马拉松赛”等乡村旅游节事活动,让游客感受乡村美食、美景、文化等带来的乐趣,满足城镇居民和域内外游客假日休闲、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以节庆促消费,激发乡村旅游动能。

  挖掘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今年“五一”期间,三家子满族乡古城遗址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探访、旅游,接待省内外游客1000余人次。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珲春市深入推进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农耕文化、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在设计“乡愁”上出实招,开发复合型“农文旅”产品,让珲春大米、富硒苹果、野生榛蘑、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走进商铺,让朝鲜族洞箫音乐、长鼓舞等非遗项目登上更广阔舞台,让满族剪纸、草编等民间手工艺传承发扬。

  同时,珲春市积极推进乡村文博工作,努力为乡村旅游增添历史内涵。古城村寺庙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处高句丽时期的佛寺,也是东北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佛寺遗址。大荒沟党史教育基地被国家关工委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珲春市保留维护承载着浓浓乡愁的老屋老宅,并以“绣花”功夫进行维护修缮,切实加大对优秀乡土建筑和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人文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

  珲春市通过展览展示传统耕作方式、生产生活习俗等,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通过发展“稻田认养”“果树认养”等认养农业,将农业生产与旅游市场对接,扩大农产品销售,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奋力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呵护绿水青山促进乡村旅游升级

  每年3月,珲春敬信湿地都会迎来大批北迁的候鸟,数以万计的大雁和其他珍稀候鸟在这里驻足、觅食、栖息,形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敬信湿地周边的村庄和景点也成为观鸟旅游热门打卡地,迎来一波又一波观鸟客流。

  每年4月下旬,中国珲春密江大马哈鱼放流节在密江乡举行。密江河畔,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将大麻哈鱼鱼苗小心翼翼地放流到清澈的河水中,十万余尾鱼苗顺流进入图们江,开始了新一轮的繁衍生息。放流现场,在悠扬的洞箫声中,现场制作的生鱼片、朝鲜族风味小鱼汤等,给国内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每年5月,珲春市英安镇双新村万亩苹果梨园内,苹果梨花竞相绽放,远看如云似雾,近看洁白如雪,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近年来,珲春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整合旅游要素,探索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进的新路子,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美丽风景变成可观“钱景”。

  如今,放眼珲春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一个个农旅融合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生态产业园遍地开花。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画卷,正在图们江畔徐徐展开,珲春青山沃野的宏伟蓝图将越绘越精彩。


原文链接:http://www.jl.gov.cn/yaowen/202407/t20240705_325692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交通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市管理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市管理网 w.csgllb.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107

联系电话:010-56019687、010-53385910,监督电话:1561185206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jiaotongfzdyzx@163.com    客服QQ:2569439875 通联QQ:3072982632